媒体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中心 >> 行业新闻 >> 浏览

深圳医疗器械展览会 开立医疗:扎根深圳热土,闯出中国医疗器械创新路

时间:2025-8-27 13:30:19点击:

“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朴实而充满力量的口号,背后是四十多年来无数奋斗者在这片热土上扎根、拼搏、圆梦的集体身影,也镌刻着深圳人骨子里那股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劲头。

20多年前,开立医疗在这里诞生。从选址创业的果断抉择,到在特区支持下的快速成长;从推出第一台自主研发的国产彩超,到如今构建覆盖超声、消化与呼吸内镜、微创外科和心血管介入四大领域的全面产品线——开立医疗的每一步跨越,都烙印着深圳“追求卓越”的精神基因。

最近两年,医疗设备行业受大环境影响有所波动,敢闯敢试的开立医疗又第三次吹响了技术突破的号角。开立医疗董事长陈志强表示,微创外科与消化与呼吸内镜产品构建的第二增长曲线会持续发力,而且越来越陡,“就像把内镜产品做到国产第一一样,我们抱着这样的信念去努力,新业务增长得越好、我们的综合能力也会越强,希望能在未来三五年实现新的跨越。”

在特区的热土敢闯敢试

“敢闯敢试、开放包容、务实尚法、追求卓越”,深圳精神有16个字,陈志强觉得,第一个词说的就是开立。

300多公里的距离,连接着汕头和深圳两个经济特区,23年前,开立医疗的创始团队选择了在后者扎根。他们考虑过国内几个大城市,最终选择深圳的理由很简单:有活力、营商环境好、是投资的热土。

“第一印象是深圳很漂亮、是大城市,最实实在在的影响是理念层面的根本转变。”陈志强提到,从国企走出、扎根特区的开立团队,在高度竞争的环境中要学习如何向现代化市场主体转型,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开立真正变成了一家深圳企业。

这是绝大多数深圳企业的感受。2002年的深圳,早就跳出传统发展模式,将对高科技产业的重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政府不搞形式主义,而是主动为企业解决问题;市场氛围高度开放,大大小小的企业汇聚成多个优势产业集群。

一开始,开立医疗计划在福田租用办公场地,甚至已经支付了定金,但在与行业朋友交流后,迅速意识到“产业聚集”对高科技企业的重要性——南山区作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区,聚集了大量科技企业与配套资源,更契合超声设备研发与制造的需求。而且让陈志强没想到的是,那时候的南山区已经有了创新孵化器,提供给开立医疗这样的初创企业。

“20年前,能有政府牵头为中小企业协调场地、处理杂务,全国没几个城市能做到。”陈志强回忆,孵化器里的企业不用操心琐碎事务,能全身心扑在研发上。

“我们当时租了一层800平方米的场地,后来每年扩租一层,每次有扩租需求,南山区的政府部门都能快速协调。”陈志强说,深圳的创新生态,赋予了开立闯出去的勇气;而且当时已经有了华为、富士康等一批成功的高科技企业,人才是深圳赋予开立最宝贵的资源之一。

陈志强说,过去这些年,开立吸纳各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工程师红利直接推动了开立的研发速度。

在这里,“敢闯”有土壤,“试错”有包容,“突破”有回响。2004年底,中国的厂家都还是以黑白超为主,开立医疗推出第一个产品——中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数字便携式彩超SSI-1000,拿到了CE跟FDA的认证,还有中国药监局的产品注册。

此外,“深圳”这座城市名字本身,也成为开立医疗走向市场的一张闪亮名片。“你说你是深圳的企业,不管是对客户、政府还是海外代理商,都自带信任效应。”陈志强认为,深圳的品牌赋能虽无形,却极大提升了企业的议价能力和品牌含金量。

坚持长期主义,以创新为锚

如今,开立医疗已从单一超声产品线,逐步拓展至消化与呼吸内镜、微创外科、心血管介入等多领域,成为国产医疗器械领域的领军企业之一。二十余年的发展脉络,恰是一部国产医疗器械行业不断突破自我、敢闯敢试的成长史。

2023年,曾任卡尔史托斯中国区董事总经理的杨梅加入开立医疗,担任常务副总裁,掌舵微创外科业务。

可以说,这是开立的“第三次出发”。现在,开立逐步形成了“2+2”业务布局模式,即依托两条成熟产品线所产生的稳定现金流和利润,为另外两条新兴赛道输送持续的“血液”。这一模式不仅有效控制了财务风险,更实现了技术、人才与市场资源的协同共享,使企业在追求创新突破的同时,保持整体运营的稳健与可持续。

2025年3月,“凌珠”4K3D荧光三合一腔镜影像平台获证,技术性能对标国际高端产品。

“这是颠覆性的产品,专家评价都很高,比全球顶级品牌的好用。”杨梅如此评价道,过去,腹腔镜镜头仅能观察表面,肿瘤深部浸润程度、与下腔静脉的距离,全靠医生经验“盲判”。他们能理解这些临床痛点,也是围绕这些临床需求来提研发思路,目前开立把超腹联合、多镜联合等创新技术和产品带到更多一线微创外科医生的手中,是一种引领式创新。

尽管当前宏观经济面临挑战,但杨梅仍对中国医疗器械行业保持乐观。她指出,行业当前的内卷与洗牌,实质是从粗放发展走向专业化、创新驱动的必然过程,“真正活下来的,一定是那些厚积薄发、有技术定力的企业。”

她还特别提到医疗器械的创新不仅是单点技术“从无到有”的突破,更体现为“从有到优”的持续迭代和多技术融合所带来的术式革命。以腔镜技术发展为例,它已从早期的“光—机—电”结合,演进至如今“光—机—电—软—算—智”六维一体的系统融合,底层架构日益复合,持续推动产品形态与临床价值的重构。,

对于开立而言,未来的增长不仅来源于基本盘的稳步发展,更来自于新赛道所带来的增量市场。近日,开立医疗发布半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64亿元,归母净利润4703.03万元,第二季度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3895.56万元,环比增长382.45%,盈利水平逐季改善。

陈志强说,上半年国内医疗设备行业终端招标已经开始复苏,公司的超声、内镜两大业务线都有不错表现,再加上微创外科起量很快,开立医疗有望在下半年迎来业务恢复期。

面向未来,陈志强总结道,开立的发展始终围绕“长期主义”展开——不过度追求短期财务表现,而是坚定投入研发、深耕临床、走“难而正确”的路。正是这种战略定力,让开立在超声、消化与呼吸内镜、微创外科、心血管介入等多领域构建出真正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品组合,也为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创新与出海之路写下了扎实的注脚。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上一篇:2025深圳医疗展会 鱼跃医疗的“三维跃迁”:全球化、数字化与可穿戴化的战略深算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