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护士即使不在病床前,也能通过中心监护系统远程、实时查看监护仪、呼吸机、输注泵等所有床旁设备的数据与信息。这不再是未来图景,而是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已经实现的“数字护联网”场景。随着国家医疗信息化建设深入推进,床旁设备联网率需达100% 已成为医院物联网建设的新标准。这一标准将如何重塑医疗服务模式?医院又需要投入多少成本进行改造?
01 政策背景:医疗物联网建设进入标准化时代
近年来,国家密集出台多项医疗信息化政策,为医院物联网建设指明了方向。《“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实现三级医院中心监护系统智能化覆盖率超90%,二级医院达70%。
这些政策背后是国家对医疗信息化建设的整体布局。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智慧医院建设评价标准》已将中央监护系统纳入智慧服务三级评审必备条件,直接刺激了医院信息化改造投入。
医疗物联网已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成为医院智能化转型的核心基础设施。
到2023年,国内三甲医院重症监护病房信息化覆盖率已达78%,较2020年提升32个百分点,床旁监护设备数据自动采集率从45%提升至67%。
区域分布上,华东地区以35%的市场份额保持领先,但中西部地区在分级诊疗政策推动下,增速达19.3%,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02 建设价值:数字护联网如何重构医疗护理体验
物联网建设不仅是为了符合政策要求,更是为了解决医疗系统中的痛点问题。南通市“数字护联网”试点展示了物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多重价值。
提升护理效率是物联网最直接的价值。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通过建设“生命体征数字化智能采录系统”,大幅度减少了将医疗设备生命体征数据抄录到护理电子病历中的工作量。
该系统将监护患者每组生命体征数据的采集与录入时间从过去的1~2分钟减少至1~2秒钟,效率提升了60倍。对于非监护患者,生命体征检测与数据采录效率也提升了12倍。
提高数据准确性是另一大优势。传统手工记录方式不仅耗时,还容易出错。自动化数据采集保证了监护设备数据采集的原始性、一致性,实现了信息上传零失误、零延迟。
在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EICU,主要床旁设备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了互联互通,医生即使不在病床前,也可以远程、实时查看监护仪、呼吸机等设备的数据。
智能预警系统则提升了医疗安全水平。通过设备互联、数据互通,结合相关诊疗指南在院内数据平台进行云计算,中心监护系统实现了主动智能预警功能。
“从原来的单一生命体征数据报警,转变为多数据组合的趋势报警来反映患者状态。”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EICU主任李峰指出,这项技术大幅降低了不当报警对医护人员的干扰,使危重患者管理更加智能化。
03 改造成本:医院物联网建设投入明细分析
医院物联网建设需要投入多少资金?这是所有医疗机构管理者关心的问题。通过对多家医院物联网建设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勾勒出大致的成本框架。
硬件设备更新是首要投入。根据南通市的经验,数字护联网建设需要为床旁设备添加物联网模块,实现设备互联互通。
对于老旧设备,需要进行数字化改造,为医院和科室节约了大量成本。而新采购的设备,应优先选择具有物联网功能的产品。
网络基础设施是另一大投入。医院需要建设支持全频段工作的医疗专用无线物联网平台,平台应支持从400MHz到6000MHz全频段工作,兼容WiFi6、ZigBee、LoRa、BLE等多种无线通讯协议。
昂科信息的“一网无限®医疗专用无线物联网平台”是这类解决方案的代表,它允许医院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分期、分批接入不同的系统,从而避免重复建设。
系统集成与平台开发也需要相当投入。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信息处与设备处共同努力,实现了不同厂家、数百台设备共用一个数据接口,节省了大量的接口开发与管理成本。
根据2023年的数据,医疗机构在网络安全改造方面的投入增加了37%,占信息化预算比重提升至19%。三级医院多品牌设备整合成本较2020年增加42%。
尽管初始投入不小,但物联网建设带来的长期效益十分显著。研究表明,物联网通过自动化和连接设备可以帮助提供者更快地查看、诊断和治疗患者,更快的周转时间意味着更有效的结果和更多的收入。
04 技术架构:医疗物联网系统设计与实施路径
实现床旁设备100%联网率需要怎样的技术架构?医疗物联网系统一般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四个部分。
感知层由各种医疗设备及其传感器组成,包括监护仪、呼吸机、输注泵等床旁设备,以及可穿戴医疗设备。这些设备负责采集患者生命体征数据,是物联网系统的数据来源。
网络层负责传输感知层采集的数据。医疗物联网对网络传输有很高要求,特别是对实时性要求高的应用场景(如重症监护),数据传输延迟需控制在毫秒级别。
5G技术的应用使监护数据传输延迟降低至50毫秒以内,满足了重症监护场景的实时性要求。
平台层是物联网系统的核心,负责数据的存储、处理和分析。在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案例中,医院建立了数据集成平台,实现医疗设备数据自动化采集、智能化录入护理记录的核心功能。
应用层直接面向医护人员和患者,提供智能告警、远程监护、电子病历自动录入等功能。这些应用真正体现了物联网技术的价值,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
在实施路径上,医院可采用“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策略。以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为例,他们首先在急诊内科取得初步成果,然后逐步推广到全院。
这种渐进式实施方式可以降低项目风险,通过小规模试点验证技术方案的可行性,然后逐步扩大应用范围。
05 挑战与对策:医院物联网实施难点及解决方案
医院物联网建设并非一帆风顺,医疗机构在实施过程中面临多种挑战。
技术标准不统一是首要难题。不同厂家、不同型号的医疗设备接口协议各异,导致系统兼容性问题。目前不同厂商设备接口协议统一率仅为37%,严重阻碍了系统互通。
针对这一问题,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提供了可借鉴的解决方案:信息处与设备处通力合作,找到使不同厂家、不同设备实现互联互通的解决方案,最终实现全院不同厂家、数百台设备共用一个数据接口。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是另一大挑战。2023年医疗数据泄露事件同比增长37%,其中监护系统漏洞占比达28%。等保2.0标准要求三级医院核心系统需通过三级等保认证,但2023年达标率仅为65%。
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做法是将信息安全放在第一位,采用多种方法保护数据安全,坚持实施数据不出院、患者信息隐私化、数据浏览加密等技术手段,保证患者隐私与数据安全。
专业人才缺口也制约了物联网系统的实施效果。基层医疗机构专业人才缺口达23万人,制约了监护系统使用效率。
针对这一挑战,医院需要加强医护人员培训,同时选择易于维护的物联网解决方案,降低系统运维对专业人才的依赖。
成本压力也是医院不得不考虑的因素。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支付能力有限,难以承担大规模的物联网改造费用。
针对这一问题,医院可以探索多种融资渠道,如申请国家医疗新基建专项资金、采用设备租赁服务模式等,缓解短期资金压力。
06 未来趋势:医疗物联网发展前景与投资机遇
医疗物联网市场正迎来高速增长期。2023年,中国中心监护系统市场规模达到58.7亿元,同比增长14.3%。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9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维持在12%-14%。
未来三年,市场将呈现三大增长极:一是县域医共体建设催生的基层医疗设备升级,预计带来42亿元增量空间;二是银发经济推动的居家智慧养老监护系统,到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0亿元;三是多模态数据融合平台建设,该领域年复合增长率将达28%。
AI与物联网的深度融合是未来重要趋势。AI算法深度嵌入数据分析环节,头部企业如迈瑞医疗开发的AI预警系统可将误报率降低至0.3%,较传统系统提升87%。
边缘计算架构的普及使数据处理时延缩短至50ms以内,满足急救场景的实时性要求。而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患者数据安全领域,2023年已有23%的三甲医院采用分布式存储方案。
在应用场景方面,远程监护将成为重要增长点。2022年无线多参数监护系统、中央监护站及AI辅助诊断模块的市场渗透率分别提升至41%、29%和18%。基于5G的远程实时监护系统在2023年渗透率提升至12%,较2020年增长近3倍。
从投资方向看,辅助诊断模块开发和县域医疗市场下沉是两大重点领域。随着DRG/DIP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进,医疗机构有强大动力通过物联网技术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对于医院管理者而言,当前是抓住医疗物联网发展机遇的关键时期。通过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医院可以以可控的成本实现床旁设备100%联网率的目标,迈向智能化、数字化的新时代。
未来三年,中国医疗物联网市场将保持15.2%的复合增长率,AI驱动的智能决策模块市场占比将超40%,远程监护服务收入贡献率从2023年的8%提升至18%,行业生态将从设备销售向硬件+数据服务模式深度转型。
医院物联网建设不再只是技术升级,更是医疗服务模式的重构。那些早期布局的医院已经尝到了甜头:南通市10家三级公立医院中,已有8家部署了“数字护联网”数据平台,每天可为医院节约大量护理时间。
技术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先进本身,而在于能否解决实际问题。医疗物联网正在让医疗护理变得更高效、更精准、更人性化。
参考资料
《2025年中国中心监护系统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江海晚报:《“数字护联网”,为“白衣天使”减负》
健康报:《数字护联网南通模式:“信息化支点”撬动护理事业转型升级》
江海晚报:《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数字“护”联网,打开智慧护理新维度》
学习强国:《江苏南通:大数据云计算支撑,“数字护联网”惠及更多患者》
《物联网技术助力智慧病房建设(一)》
《物联网+智慧医疗解决方案》
51CTO:《物联网是否让医疗保健变得更实惠?》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